Home
avatar

𝙃𝙖𝙣

为什么你的回测策略注定失败:赢家陷阱背后的真相

许多交易者陷入事后聪明的陷阱,只挑选表现最亮眼的回测结果,却忽视策略在多个市场条件下的稳健性。例如,虽然新加坡海峡指数在回测中涨幅高达503%,但这类孤立成功常常难以复制。真正的交易胜利源自于在整个投资组合层面实现一致性的表现。

为什么强回测也可能失败?

很多交易者误以为,强劲的历史回测结果就代表可靠的实盘策略。特别是当一个标的在历史上带来了惊人的收益时,容易让人误入歧途——这其实是一种 后见之明偏差(hindsight bias)。我们倾向于过度关注少数成功案例,而忽略策略在其他市场或标的上的广泛适应性。

本文将揭示为什么这种“挑赢家”的思维可能让你在实盘中频频受挫,并展示如何构建一个稳健、可靠的策略组合,来应对真实世界的市场波动。


多数人错在哪里?

在过去 25 年的专业交易和资金管理经验中,我发现多数交易者(无论新手还是老手)都曾相信一个“强回测 = 长期赚钱”的幻想。然而,现实往往事与愿违,许多策略一旦上实盘就变得不堪一击。

一个常被忽略的核心问题是:交易者习惯在单一资产上进行策略回测,尤其是很多传统软件早期并不支持跨资产的组合回测。于是他们在某个交易品种上反复调参、优化,直到回测结果“完美”。这就是 曲线拟合(curve fitting) 的陷阱。

例如,设计一个移动平均线交叉策略时,原本用的是50/200天交叉不太理想,就不断调整为40/230等直到数据好看为止。但这样的优化只对特定历史数据有效,对未来并无预测力。


案例:新加坡海峡指数 vs 多资产组合

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移动平均线交叉系统:

  • 做多:50日均线上穿200日均线(“金叉”)
  • 做空:50日均线下穿200日均线(“死叉”)

我们先看它在新加坡海峡指数上的表现:

singapore straits index

结果令人惊艳:25年总回报率达 503%。但若你据此判断该策略可复制成功,那将是灾难的开始。


多交易品种回测的真相

接下来我们在7个全球主要股指上运行相同的策略(无任何针对性调参):

Multi-symbol backtest metrics

你会发现:

  • 结果极度不均,有的指数回报高,有的表现平平,甚至为负
  • 多数交易者只关注最亮眼的那个(如STI),忽略其余的表现

这是典型的 选择偏差,用来误导自己或他人。


组合视角下的真实世界

当我们将策略应用于一个涵盖7个股指的组合,并统计投资组合整体回报率时,现实变得清晰:

equity curve of ma crossover strategy across global indices

虽然单一市场可能表现极佳,但组合平均年化收益率仅 3%。你无法靠“挑赢家”实现稳定获利。

再来看与基准的对比:

full performance metrics comparison

我们使用 标准普尔全球100指数(S&P Global 100) 作为基准,结果表明:

  • 回测策略的总回报、年化收益率、Sharpe比率均低于基准
  • 也就是说:策略不如长期持有大盘ETF

稳健策略的特征

一个真正可用的策略,应该具备以下特征:

  • 跨市场适用:在多种交易标的中都表现一致
  • 不依赖调参:少量参数、低频优化
  • 组合思维:投资组合级别的一致性,而非孤立胜利
  • 符合经济逻辑:比如动量、趋势等普遍存在的市场行为

我们无法预测哪个市场下次会跑赢大盘,因此唯一稳妥的方法是构建一个能跨多个标的运作的策略组合。


正确的前进方向

如果你认真对待交易的长期盈利,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:

  1. 保持交易标的多样性:别砍掉“表现一般”的市场,它们对组合稳定性至关重要
  2. 优化逻辑,而非参数:提升交易逻辑的普适性,而非死抠细节
  3. 采用组合资金管理规则:比如波动率加权、风险平价等
  4. 坚持一致性:策略不应该因结果而频繁改动

最后总结:你真正的敌人是谁?

交易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市场,而是你自己的认知偏差。

被个人策略“好看”的回测结果诱惑,是每个交易者都需要跨越的一道坎。

我所认识的成功交易员,都清楚一个道理:真正可持续的盈利来源于一个多品种、一致执行、稳健设计的系统,而不是孤注一掷的“黄金策略”


结语

交易策略的成败,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放弃“寻找最优”的执念,转而接受“构建稳健”的现实。

与其追逐单一市场的回测冠军,不如踏实构建一个可以经受多种市场考验的投资组合。

这不仅是策略的胜利,更是思维方式的成熟。你的未来,会感谢今天的你做出这样的选择。

回测策略 交易心理 组合交易 稳健系统 交易误区

喜欢这篇文章嘛,觉得文章不错的话,奖励奖励我!

支付宝打赏 币安 微信打赏 欧易